清明 | 唯傳統美食不可辜負發表時間:2022-04-06 11:55 讓人忍不住開始,期待美好的未來 都是我們清明節必做的事 今天小編就帶你 一起來了解 吃貨眼中那些 不可辜負的清明傳統美食 1、青團 清明時節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習俗。青團是用一種名叫“漿麥草”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,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然后開始制作團子。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甜豆沙制成,在包餡時,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。團坯制好后,將它們入籠蒸熟,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,這便大功告成了。 2、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,叫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。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。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,放鍋中煮熟后撈起,瀝干水份,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。 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,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。艾草泥剁好后,用煮艾草的水,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。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、眉豆、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,再封口捏成圓形、長形等形狀,放入鍋中隔水蒸15-20分鐘后即可出爐。 3、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省泰寧縣的傳統特色小吃。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,又叫佛耳草,當地人稱為暖菇草。每年清明前夕,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,毛茸茸、鮮嫩嫩的,正是采摘的好時節,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。在泰寧,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。 南片制作,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,形似圓月,類似包子;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,形似彎月,更像水餃。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,圖的是新鮮口味,不講太多規矩。 4、樸籽粿 制作樸籽粿,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(核)搗爛,與大米舂成粉末,然后發酵再配糖,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。 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,也有叫碗酵桃的。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,個個咧開嘴大笑,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。粿品呈淺綠色,味甚甘甜,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,除疾病。 5、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,在客家地區,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,用來制作清明飯。 常用的草藥有艾草、麻葉、雞矢藤、清明菜(白公翁)、薺菜、枸杞葉等。將需用草藥洗凈、去梗、煮熟,拌在預先浸透濾干的糯米(加適量大米)中,制成飯團,添進紅糖搓勻,制成飯塊蒸熟即成。 當然 要享烹飪可口的傳統美食 你更需要是一臺功能齊全的集成灶 中山愛妻電器集成灶AQ-810 中山愛妻電器集成灶AQ-810集合了吸油煙機,灶具,消毒等多種廚房電器于一體,廚房空間再小也不用怕啦。 具備出眾的溫控技術,烹飪性能大幅度提升,4.2KW猛火,無論大火小火均可輕松應對。內在品質也是杠杠的,升級版大風輪,有效降低噪音分貝,而且耐腐蝕,不沾油! 清明到了 做好香糯甜咸皆宜的青團 帶著它去踏青了 糯糯清香沁人心脾 一口就是春天的味道 |